“五一”期间,台山、广州、潮州、汕头,分别围绕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主题,举办系列特色展览活动,引起各媒体关注。南方日报以《“五一”期间,广东红色文化活动再掀高潮 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时代精神》为题,对这些特色展览活动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下面一起看看so米直播台山的报道
创新研学实践
重温红色历史
台山都斛东滘口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登陆地。为纪念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红色足迹,“五一”期间,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台山市文化馆等单位组织了多场活动。
台山登陆点现状航拍图
系列活动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踏红色足印 做时代先锋”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东滘口登陆地专场文艺演出、“潮涌东滘口 星火耀九州”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展、“寻找先辈足迹 开创时代新局”新宁铁路银信专题展暨学术交流会以及“创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建文明魅力华侨之乡”红色志愿讲解员专场服务。
5月1日,由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台山市文化馆、都斛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踏红色足印,做时代先锋”文艺演出专场在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会堂举行。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台山具有悠久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特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与可歌可泣的事迹。此次专场文艺演出就是以80年前跨越粤港澳三地的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为主题。短片《绝处逢生留星火》、歌舞《凤凰花开》、朗诵《明月正当时——纪念“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等节目,带领观众重回当年风雨飘扬、等待破晓的无数个夜晚。
由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台山市博物馆主办的“绝处逢生留星火——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特展”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六楼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底。
本次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展,通过多位文化名人的回忆作品、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诸多党史文本的串联,描绘1942年秘密大营救惊心动魄的过程。用展览为引导,带着观众重走红色交通线,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展览还设有台山市红色志愿讲解员专场服务。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台山人的出洋闯荡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位于端芬镇的海口埠便是他们开始走出故土的其中一个起点。近年来,海口埠围绕银信文化修复并建设了纪念广场、银信柱、银信博物馆,系列活动的新宁铁路银信专题展暨学术交流会就是在银信博物馆举行。
本次新宁铁路银信专题展展出一批银信珍品,大多数是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其中,较为珍贵的有1928年新宁铁路公司经火车邮局寄香港公有源马叙朝之银信、1905年倡建宁城新昌冲蒌斗山三夹铁路之倡议书等。学术交流会上,台山市银信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柏达发表了主题为“宁阳火车邮局与银信”的专题研究成果,与会人员就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交流分享。
此外,为了挖掘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登陆点·东滘口和海口埠银信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台山市还在南粤古驿道·台山段开展了“乡村振兴+体育+旅游+文化”等系列主题活动。
“五一”假期期间,华南理工大学遇见工作室十余名师生赴台山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研学旅行。大学生们在遇见工作室负责人肖潇老师的带领下,对台山市部分历史建筑进行了研学考察,在参观臻华居碉楼、梅家大院、银信博物馆后,互相分享交流了对“胜利大营救”、台山华侨奋斗历程等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想,在交流中加深对历史精神的理解。
“当我看到当年华侨们写给家人的信件时,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油然而生。”参与本次研学之旅的华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陈丹英感叹道,华侨的拼搏精神和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令其十分感动。
为了进一步体验台山市历史文化,遇见工作室的成员在研学旅行中进行了一系列将历史与美育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同学们一同绘制了相关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进行了主题朗诵、组织了彰显爱国精神的歌舞表演等。
“同学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华侨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感悟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营救人才的壮阔历史,还能够以亲身体验认知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责任。这是一次用脚步丈量南粤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的实践活动。”肖潇介绍道。
营救中国文化界的“半壁江山”
1941年12月8日,日军大本营发出了一封只有“花开矣”3个字的绝密电报。这封电报是一个事先约定的暗号。日军第23集团军司令官酒井隆接到这封电报之后,立即下达了进攻香港的命令。
此时,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梁漱溟等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因各种原因聚集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半壁江山”。日军偷袭香港,这批文化人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就在日军发动突袭的当天,中共中央立即发出急电,指示周恩来、廖承志,要求多方设法保护并帮助旅港文化人和民主人士撤离港九,将他们转移到东江抗日游击区。为此,周恩来多次致电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等,做出了营救工作的具体指示。
1942年1月开始,在中共香港地下组织的配合下,东江武工队员和交通员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取得联系,开始分批组织转移,转移撤离分为水、陆两条营救线路进行。
都斛东滘口为大营救西线重镇
东滘口位于台山市都斛镇东面,自古以来就是台山的一个重要海口,距离香港不足80海里,澳门仅48海里。
为更好地进行营救工作,当时的大营救临时指挥部和秘密汇聚点设在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台山人陈秋帆担任总管的大中华酒店中。陈秋帆曾与林基路、黄新波等一同在台山出发,前往日本留学。留日期间,是中国共青团东京支部成员,曾负责《杂文》《新诗歌》的编辑出版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陈秋帆与夏衍一行撤离到香港。根据组织安排,陈秋帆在其兄长陈孔图开设的大中华酒店担任总管,以隐蔽身份。
正是有了这一重关系,加上当时珠海、新会、江门、中山等地区已经沦陷,就有了“澳门坐小艇走水路,到台山都斛”的西线营救线路。大营救期间,陈秋帆利用其大中华酒店及斗山陈氏的社会关系,帮助大量文化名人成功撤离。
1942年1月,经都斛东滘口回到内地的文化名人共有两批:第一批包括梁漱溟、陆浮、陈此生、范长江、沈谱。他们1月上旬从香港撤离至澳门,1月17日晚离开澳门,换船秘密驶向都斛,1月18日晚到达东滘口顺利登岸;第二批包括蔡楚生、郁风、金仲华、夏衍、张云乔、司徒慧敏、郑安娜、金山、王莹、谢和赓等十余人。他们1月20日离开澳门,途中曾停靠北水,1月22日晚到达东滘口顺利登岸。
遗址活化带动乡村振兴
回忆这段惊险的大营救之旅,田汉《题蔡楚生作〈黄坤逃难图〉》有诗为证:“风云香岛恶,游子只顾返。昨过蛟龙窟,今遇铁门坎。疾趋都斛镇,途远日已晚。衫如孔乙己,须如加拉罕。更如张伯伦,肩挑破洋伞。眼昏路不熟,心急脚愈懒。四海正蜩螗,一身馀肝胆。仆仆道路问,惟恐文明斩。幻作流民图,聊以寄有产。”
如今,经文博工作人员反复踏查,当年的登陆点已经过数次变迁,但东滘口位于潭滘古运河东段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让后人追寻到东滘口这一登岸点的理由。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台山都斛镇正在组织开展“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建设,建设规模包括东滘口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服务提质设施配套、户外运动及研学信息牌、连接线及休息节点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
该项目充分利用东滘渔港码头、大纲村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海口埠银信纪念公园等相关节点的优势资源,通过多点联动等方式开发旅游线路、组织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形成整体效应,推动都斛镇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都斛镇美丽乡村。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