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市农业农村局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2017年初,农业部《so米直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这一主线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实现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满足“米袋子”“菜篮子”“果盆子”的更高需求上狠下功夫。
从开创引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水稻矮化育种到优质稻、超级稻育种,从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到畜禽营养、健康养殖技术,从华南蔬菜、岭南水果育种与栽培技术到粮油果蔬食品、蚕桑综合利用、名优茶加工技术,省农科院坚持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致力构建院地企联动、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提供更健康、更优质、更丰盈的农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5年以来,省农科院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50多项,育成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品种175个,获植物新品种权50多个。目前我省生产应用的水稻、瓜类蔬菜、甜玉米、花生、红茶、桑树、家蚕等主要农业品种中,有一半以上为省农科院选育的品种。
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表示,全院将继续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职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科技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率先给如何“吃得好”做出解答 引领常规稻和杂交稻优质化潮流
高产、优质、抗病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也是水稻育种永恒的主题。国内的水稻育种也经历了从追求高产、超高产再到追求优质化的过程。
“矮化育种、杂交育种技术成功实现了水稻的高产,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丰说,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摆在育种专家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们“吃得好”。
如何让人们“吃得好”?上世纪七十年代,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就率先做出解答,开展优质稻育种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八十年代末,水稻所培育出优质品种水稻——“七山占”,它是第一个在广东省内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稻优质稻品种。
此后,水稻所周少川育成的黄华占为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稻品种;高档优质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2016年种植面积达到80多万亩,是目前省内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稻品种。合美占、粤农丝苗……这些都是国内响当当的优质稻品种,“广东优质稻的培育与发展一直以来走在全国的前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引领了国内常规稻和杂交稻优质化的潮流。”王丰说。
据统计,全省水稻种植品种中,达到国标优质三级以上的品种占74%多,而这些品种中来自水稻所的贡献超出一半;全院通过审定的国标优质稻品种约占全省审定的国标优质品种总数的62%;首届“广东好大米”十大名牌中,与省农科院有合作关系或利用该院品种作加工原粮的企业就有7家。
王丰认为,水稻研究所能够取得显著的成就,一方面是得益于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广东有丰富的稻种资源,加上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和适宜的光温生态条件,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省农科院水稻所贴近生产的观念和务实的精神,即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品种的培育,为生产服务,这些因素都将助力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做农产品质量安全“贴身卫士” “从田间到餐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农产品供给数量基本足够充分的当下,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消费者更加迫切的需求,让所有人吃得好、吃得香、吃得安全,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标。
省农科院一方面致力于让广东人吃“广东菜”,选育出一系列适合华南地区气候、生态特点及产业需求的抗逆、抗病、品质优良的蔬菜新品种,华南特色蔬菜育种位于全国领先水平,省内种植的南方黑皮冬瓜、苦瓜、丝瓜、节瓜、紫红长茄等品种主要源于该院。
另一方面,省农科院致力于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做农产品质量安全“卫士”。省农科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下称“监测中心”)的“主攻方向”便是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健康,“为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检测将不合格的农产品控制在餐桌以下,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一直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监测中心主任王富华十分清楚中心的定位。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中心对于农产品的把关不仅仅包括对产品的监测、检测上,还包括从源头、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全程控制。
监测中心承担全国土壤详查之“广东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任务”、承担省内11个市(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核查工作、广州市农业财政重大专项“广州市蔬菜产地环境安全性评价及分类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类似的课题在监测中心不胜枚举,“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最有研究,不仅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还会告诉你怎么解决问题。”王富华说。
今年,由王富华主持的《基于风险评估的珠三角菜地重金属污染分类阈值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奖。该项目提出了在珠三角地区重新划分土壤等级,以及根据各种植物在重金属富集能力上的差异调整种植结构的建议,这相当于为珠三角地区的蔬菜种植设置了“红绿灯”,使农产品安全从被动监管向主动预防转变。
此外,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环节中,省内企业的农产品在申请“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时,少不了监测中心的把关,该中心每年需要检测30-50家企业的70-80个“三品一标”产品。
科学延伸产业链助“吃得丰富” 科技支撑重现岭南农业特色
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桑基鱼塘”+特色岭南佳果,珠三角特有的农业生产面貌,呈现出岭南传统特色优势农业的生命力。省农科院通过科技创新,选育香蕉、柑橘、荔枝、龙眼、黄皮等一系列特色的岭南水果新品种,研究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生活力,重现岭南特色农业的魅力。
广东是我国香蕉主产区,但香蕉枯萎病一直困扰着香蕉产业发展。省农科院近年来育成的香蕉品种“中蕉9号”是香蕉抗枯萎病育种的重大突破,给香蕉产业注入了新希望。同时,作为国内培育水果型甜玉米品种数量最多的单位,省农科院培育出的“粤甜”系列甜玉米品种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而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则围绕桑和蚕,在蚕桑资源的生物活性机制及高效利用研究、桑树新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研究、家蚕新品种选育和蚕病防治研究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工作,支撑“桑蚕”产业在南粤大地重新崛起。
全省桑树种植面积65万亩,种苗基本自繁自用。以加工所为主所育成的果桑、菜桑和饲料桑系列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5%以上。其中“粤椹大10”占全国果桑种植面积的70%以上,“粤桑11号”占全国饲料桑面积的80%以上。
为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农产品,加工所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包括功能食品、饮料、果酒、果干制品、蚕桑产品等在内的系列产品链条,丰富了我省农产品的品种,让群众有了更多的选择。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