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台山政府网 |
生成日期: |
2015-06-18 07:53:41 |
台城西宁市街区:东风旅店的前世今生
当年繁华如今成云烟
在台山市台城西宁市的角落,有一家古朴而安静的老旅店。老店的彩色玻璃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罗马廊柱显得熠熠生辉,年过半百的老街坊在这里进进出出——原来,老旅店仍在经营之中!
这就是位于台城西荣路的东风旅店。
西宁市位于台城旧区的西面,俗称“牛屎巷。”
街区虽老,但依旧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生命力。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后,许多老商家、老字号还在经营中,焕发最新的光芒。
繁华的“小广州”缩影
7月底的一天,台风过后,阳光灿烂。
行走在台城的老城区——西宁市,在这里,似乎有时空穿梭的感觉。街区几乎还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原貌,众多骑楼街纵横交错,形成了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连贯的骑楼建筑群。走入其中,就仿佛走进九十多年前的老台城。
老街区里人来人往,海鲜干货店内买卖双方在大声地讨价还价,街边的粤剧社吸引了众多老街坊放声高歌,贴满明星海报的理发店内老板娘正仔细地为老顾客染发……这个老街区似乎在演绎着最原始的市井生活。
然而,记者从台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叶玉芳的口中得知,九十多年前,这里竟然是台城最繁华的地带,是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上世纪19世纪中叶以后,台山成千上万的贫苦民众背井离乡,前往遥远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淘金、修铁路,其纯朴的愿望就是回国置田、立宅、娶老婆。
当时,台山接收大量来自海外的侨汇,从而促进了台山金融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台城,经营银信业务的机构、店铺达百家之多,其中近八成分布在西宁市。当时,这里有台山最著名的银号:天华银号、大正银号、义丰银号、华丰银号、裕亨银号、宝泉银号等。
为什么西宁市能成为当时的金融中心呢?这与当时的台城建设有关。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侨汇的输入和新宁铁路的建成,台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以及商业的日渐繁荣,古城区已不适应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于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当时的县政府开始拆城墙,辟马路,设新街。
当时的县政府对老城的西面进行统一规划,所开辟的新城就是如今的西宁市。
西宁市由当时的县政府统一规划并进行城市改造,每栋骑楼按照县政府制订的骑楼基本章法(柱距10尺、进深12尺、净高15尺),由西宁建筑公司等专业公司测量、绘制图纸,经县工务局审核后,颁发给承建工匠《建筑凭照》,然后准予开工。
西宁市建成后,台城的茶楼酒馆、华洋杂货、油糖酒米、建筑材料等各种商店十分兴旺,尤其是中和街的金铺银号和苏杭布匹绸缎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密集如云。西宁市成为了繁华的焦点,因此也被誉为“小广州”。
人流量高,经济交易频繁,许多华侨的家属也渐渐地集中在这里汇兑钱币。
除了大型的金融机构外,据说当时的西宁市几乎每间杂货铺、药材店、烟酒店、百货店、烧腊店、米店,甚至印刷厂等,都做起“兼营银钱汇兑”的业务,从中赚钱。
至今依旧在经营的老旅店
当年的繁华,早已成为云烟。当年的许多老字号都已经关闭。很多骑楼商店转包给其他人,寻找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东风旅店就是这么一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新生命光彩的老旅店。寻找它,并不难,它就在西宁市西荣街拐弯转角处。
当年,对西宁市街区进行研究的专家们都认为,这个街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型建筑特别多。在每一条主要街道的拐弯地带,遍布大型的骑楼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酒家、旅店、百货、银行等,它们不仅占地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而且临街立面的装饰都很豪华气派。
东风旅店就是这么一家建在拐弯处的大型豪华老建筑,楼高4层。从街上所见,虽然没有许多复杂精美的雕花设计,但是楼面布满了1米多高的大窗户,镶嵌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显得很洋气。
在四楼的外墙上,还残留着当年用霓虹灯所制作的“东风旅店”招牌,字体很大。只可惜,这个招牌已经荒废许久,早已没有办法使用。可以想象,当年如果通了电,远远就能看到这四个大字,是多么的闪耀夺目。
从大门走进去,便是旅店的大堂。没有成排的时钟,也没有辉煌的壁画。大堂柜台后挂着众多营业证件,以及已经用毛笔字所写的价目表,都沾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旅店的工作人员是两位40岁左右的阿姨。坐在柜台一旁,她们正在闲话家常。
见到手持照相机的记者,她们并不吃惊。似乎已经多次招待远方而来的慕名者,她们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去吧,随便参观,你爱拍什么就拍什么。”
四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只有通过楼梯才能往上窥究。
这里的楼梯很特别,位于建筑的中央,呈“Z”形状。楼梯的雕花非常精美,是多种几何图形的搭配。楼梯的顶端是一个天井。如今用玻璃盖在上面,不阻碍采光的同时,也挡住了风雨的袭击。
以楼梯为中心,整个建筑呈现三角形形状。
而老旅店的设计依旧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模样。整个旅店有60多个房间。房间不大,仅有两三平方米的大小,里面有铺了雪白床铺的床,一个小小的老式电视机,还有布满灰尘的老吊扇。
当然,这里保留的最经典的老设计就是,每个房间都没有独立洗浴区域。浴室和洗手间都是公用的。
从设计风格看来,老建筑里的一切修饰似乎都是上了年纪的。就犹如四楼那个大大的精美的柜台。石料质地,两米长、半米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侵蚀,柜台并没有任何缺损,上面的雕花非常完整和清晰,保留着最初的模样。
可以想象,当年的员工站在这儿招呼客人,是多么的自豪与骄傲。
美丽的建筑由华侨集资建成
根据资料记载,东风旅店建于1926年。
但是九十多年来,老建筑经历了哪些故事,却无人知晓。
记者询问了旅店的工作人员,她们大都摇了摇头称,屋主是国外的华侨,已经很久没有回国了。老员工李女士说:“听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酒店。但是,我来到这里工作之后就是这个模样了,一直没有改变。”
那么,是什么华侨花了如此多的心血在这老建筑上?后来又为什么没有继续经营酒楼?
在台山市博物馆有关工作人员的指点下,记者找到台西路谭宅的主人——谭广雄。
原来,东风旅店原名叫燕喜酒家。而谭广雄的父亲——谭蔚亭也拥有那家酒楼的部分股份。
谭广雄给记者展示了一本发黄的小本子,那是《南中置业公司股份簿》。这就是当年酒楼股东们收取股息的凭证。
谭广雄说,当年的酒楼就是在他的父亲倡议下,谭氏乡亲们集资所建的。“具体不知道有多少股份、多少股东。估计当时父亲的原意是要建立谭氏的生意,让谭氏海内外父老乡亲都能参与其中,或是投资资金当股东,或是当管理人员,靠着酒楼的盈利而致富。”
新中国成立后,酒楼几经转手,改为酒楼和住宿同时经营。改革开放后,国家落实了侨房政策,酒楼最终归还给谭氏。只是从当时起,酒楼就外包给他人经营,正式改名为“东风旅店”,经营住宿生意,也就是今日所见的模样。
这里曾经人山人海
谭广雄的脑海里还保留着so米直播老燕喜酒楼的记忆。
因为父亲的关系,小小年纪的他,就经常跟着父亲到酒楼里玩耍。“以前的生意很好。那里做的菜都很好吃,酒楼也装饰得很美丽。酒楼里人山人海,很多人到这里饮茶吃饭。街坊们在这里聊天相聚,感觉一直都很热闹。”
据了解,饮食业是台城近代最兴旺的商业之一。除了燕喜,西宁市还集中了道全、华侨、西堤、柏林等十多家台山最大型、最豪华的酒家旅业。
“我的父亲也是生意人。当然是因为生意好做,饮食的市场大,赚钱相对容易,他才选择饮食这个行业。”谭广雄说道。
台山市博物馆的资料显示,西宁市的饮食业,在食谱与茶楼建筑风格、装潢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风格。“粗士(炕面包)”、“尾士杰(西饼)”、“挞戟”、“蛋挞”等等,这些流行于台山方言中的西餐词汇,也就是最早在西宁市的餐厅里出现,从而渐渐融入台山人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时代的发展就是那样——不断地改变,美丽的洋楼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被保留下来,但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洋楼以另外完全不一样的模样在继续着生命。
“当年,老城区有很多经营得不错的酒楼,只是发展到现在,很多都变了模样。楼房还是很美丽,只是里面经营的生意早就改变了,做了商场,做了旅店。旧城区里街坊虽多,但是深知历史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谭广雄感叹道。(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