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台山政府网 |
生成日期: |
2015-05-29 07:51:45 |
老建筑:台城西门墟
说起西门墟,即便是常年居住在台城的市民,也有很多人闻所未闻,对这个地方相当陌生。
起初,记者对西门墟也毫无概念。然而,近日一位热心读者告诉记者,在台城通济路上嵌着一块民国时期的老石碑,赫赫地刻着“西门墟”三个大字。
西门墟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西门墟过去是一个怎样的墟市?当年的西门墟是否十分繁荣?为何现在却被世人遗忘?……一个个问号的出现,让记者对西门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记者决定探访西门墟,解开其神秘的面纱。
探访
石碑隐身闹市中
“听说很久很久以前,台城外建起了一圈城墙。西面的城门外面有一个墟市,附近的村民都到这里来赶集,因此,也称之为西门墟。”在西宁市洪湖路中经营凉茶店10多年的老伯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了西门墟的来历。在老城区经营多年生意后,他似乎对这里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你去大马路上看一看,那里有一块大石碑,清楚地刻着的。”老伯指了指不远处的通济路,告诉记者。
通济路是台城的主要交通要道,路上车水马龙。
在老伯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传说中的石碑。记者来到通济桥往通济路方向,洪湖路与通济路交汇的十字路口。石碑的藏身处并不隐秘,就在大马路的正中央。然而,因为石碑的颜色与马路的颜色相仿,都是灰黑色的,再加上车来车往,大家行色匆匆的,许多人即便路过此地,也未必会发现这么一块石碑。
石碑不大,四四方方,半平方米的大小。石碑上的字迹依然十分清晰,中间是一个小小的凹槽,左右两边分别刻着“西宁市”、“西门墟”,左下角刻着的时间已经看不清楚了。
“听说那块石碑是老古董,躺在那里几十年了。无论是什么时候修马路,改建什么的,就是没有把它给移走。”凉茶店老伯猜测,这块石碑应当是当初西宁市与西门墟的分界线。后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西宁市与西门墟两个地方成为了台城的老区,石碑也渐渐被人们遗忘,隐身于闹市中,淹没在车流下。
昔日
城市不断发展城墙外建墟市
说起老城区,即便是台城的居民大概也只是对老城中心区和西宁市稍有印象。
随着近年来台山市政府不断加强对老城区的保护与开发,台城老城中心区街区和西宁市街区均被评为省历史文化街区。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广东省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去年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进行了划定。据台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叶玉芳介绍,西宁市街区的保护范围(北至环北大道,东至环城西路,南至光兴路,西至北塘路,其中,主要的街道有南昌街、西荣街、中和街、东华路、通济路、北盛街等)包括了西门墟的部分区域。
根据梅伟强、戴永洁所编著的《台山历史文化集?台城古城》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今南塘路、通济路、光兴路、西岩路、三台路一带,兴建了“西门墟”。
在光绪年间所编撰的《新宁县志》中,西门墟的方位有着清晰的记录。《新宁县志》县署图中所标识的西门墟在台城城墙以外,在台城的西面,在西宁市(传统西宁市,指现在的北盛街、中和街、南昌街、东华路,西荣路一带)、西严寺的附近。同时,《新宁县志》中也记载着西门墟逢每月的二、七日集墟。
那么为什么要在城墙外建墟市呢?对于这个问题,叶玉芳解释道,台城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宁城(台城的旧称)建成后,人口迅速增长,城池外的地域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明嘉靖十年(1531年),广东兵备莫相招降了一批“余寇”即“贼众”,便在西门外建“归化坊”,“命居于此”。这也就是如今台西路步行街的前身。“人渐渐多了起来,便需要设置墟市,因此,建西门墟在当时来说显得很有必要。”叶玉芳说。
记忆
西门墟是台城的“柴巷”
“西宁市多是做布匹、油烟等的买卖,而西门墟的买卖主要是干柴。我们小时候都叫那里‘柴巷’。”台城的老居民,台西路谭家大宅的屋主谭广雄已经60多岁了,回想起过去的西门墟,他的记忆显得有点模糊。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西门墟也渐渐有了变化。清末民初,由于侨汇的输入和新宁铁路的建成,台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以及商业的日渐繁荣,旧城区已不适应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于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当时的政府开始拆城墙,辟马路,设新街。
根据《台山历史文化集?台城古城》中记载,上世纪20年代,刘栽甫任台山县长,着手筹划台城城区的改造工程。他委派了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生谭铁肩任县工务局局长,与台山商会会长李克明主持市政襄办处,对老城区进行彻底改造。谭铁肩撰写了《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从建筑道路交通网、改造城市、创建公园、改建县公署、改良乡村及创立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31个方面规划了台山县城和乡村“物质建设”。
《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中,规定西门墟内的全部旧建筑物将被拆掉,扩宽道路,重新计划一新式市场,建铺百余间。当时西门墟的改造工程就是由台山旅港著名人士黄笏南、黄仿周、李星衢、李勉辰、谭焕棠等人合办的“光兴公司”负责的。
其实,早在1920年,黄笏南受加拿大乡亲推举回乡主持台山县立中学建校事务时,目睹了历经230多年风雨洗礼的西门墟的沧桑,“原来之二百余铺户壁残瓦烂,门坏柱倾,仅存一百三十家。荆棘成林,羊豕当道,已无复当年盛圩之旧貌矣”。因此,他和黄仿周、李星衢等组建光兴公司集资25万元,用了12年时间,对西门墟进行全面改造,新辟建宽阔的南塘路、通济路、光兴路、三台路、西岩路、和平路、龙河路等,北与西宁市各马路,东与台山城延伸而出的台西路、西濠路、桔园路、环城南路等连成有机整体,成为繁华的商业区。
期盼
将特色建筑保护好
如今,走在台城光兴路上,也就是过去西门墟一带,还是能感受到过去这片区域良好的规划和设计。
这里骑楼林立,纵目四望,最吸引人的是骑楼墙体立面上的装饰,样式之繁多、工艺之精美,让人目不暇接。每一座骑楼的楼顶,都装饰有形态各异、线条繁复的雕纹;立柱上带有精致灰塑,似圣诞花环,也似流苏,美不胜收。
对于美丽的骑楼,住在谭宅的谭广雄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一带的骑楼跟西宁市的不一样,并不是用作商铺。购买、居住在骑楼里的,都是从国外回乡的华侨。其中,部分大型建筑成为了旅馆、餐厅或银行。如过去的圣心医院、柏林旅馆、台海旅店和岭海银行等,都曾是老城区的代表建筑。但是,因为城市发展,老建筑的用途不再,这里也不再繁荣热闹了。
在三台路,也就是台城一小的侧门附近,有九幢美丽的骑楼。这些骑楼连成一片,甚为壮观。但是,因为隐藏于小路的尽头,学校的背后,骑楼早已历尽沧桑,变得破落而老旧。
50多岁的黄先生坐在骑楼前,哄着5岁的小孙女。他说,骑楼的屋主是华侨,他是屋主的朋友,只是代为管理这幢骑楼。但是,屋主已经许久没有回来看看老房子了。骑楼的二楼因为年代久远,久未修葺,漏水情况非常严重,早已荒废。一楼则被黄先生用来停车和堆放杂物。
他指了指前方的几幢骑楼说:“那几幢漂亮的,保留得稍微好些,现在还有租客在上面住。但是我们这边的,估计很快就不能用了。”
西门墟的许多建筑因为没有保护好,开始出现了腐蚀、倾斜的情况。如,过去的岭海银行,也就是现在的南塘派出所,骑楼门前的油漆斑驳,甚至在门前的罗马柱,因为长期的腐蚀而露出了钢筋。又如,和平路与通济路交叉路口附近的远东旅馆,建筑宏大精美,特别是楼体的窗户足足有1米多高,原始的木质窗框,相当有质感。这样美丽的大型窗户连成一片,显得非常壮观。只是远远看去,楼房已经倾斜了。
20岁的李先生在台城土生土长,他喜欢研究台城的老建筑。他说,西门墟是独立设计的,跟西宁市等其他老街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如每一片骑楼交汇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小的通风巷,方便骑楼的通风和透光。“很多人都遗忘了这块地方,这片华侨老建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腐蚀、破烂,甚至倾斜,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江门日报记者/陈素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