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米直播

图片
发布机构: 台山政府网 生成日期: 2015-09-02 07:58:23
城北大户人家谭氏

600多年前,谭氏始祖天麟公迁入台城定居河北村委会,世代多聚居于此,在城北台城河段两岸都是谭家人,往来甚密。现在河北的谭氏公祠均已拆毁,而在南岸的圆山村仍保留较多踪迹,如圆山圩、谭氏公祠、潮盛村等。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创建的谭氏潮盛村经民国四年扩建后,现存180多座建筑,清一色青砖瓦房,有传统的三开两进结构和新式居庐结构。可以想象,当年谭氏乃是城北的大户人家。

一河两岸间的船只早已停驶,两岸的谭氏村落也不如以往般来往密切,谭氏的公祠大多在北岸遭到破坏,而在南岸依然保留着一些踪迹。台城谭氏世代多聚居在城北地区,自始祖迁入河北“五马归槽”处,至今已经600多年。

起源台城北公祠已拆毁

在台城中心,曾有谭氏公祠,由于历史的变迁,早已拆迁。而台城的谭氏主要聚居在城北地区,包括河北、白水、圆山一带。据60多岁的谭广雄介绍,谭氏始祖天麟公迁入台城时,定居于城北河北村委会,从那里起源,分散到周边村落。

以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渡船,在城北台城河段,两岸都是谭家人,往来甚密。现在的河北和圆山、白水只能隔河而望,需绕入城区才能相见。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台山的谭氏有约5万人,海外谭氏也有约5万人。而台城地区则无具体统计数字。海外谭氏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中国港澳、东南亚地区,海外谭氏组建有三藩市谭家公所、台山谭氏光裕同乡会、昭伦公所、谭氏白水公所、谭光裕堂等社团。

在河北村委会,村中谭氏公祠均已拆毁。“一座都没有了,还有一座文武庙。”谭氏所建文武庙,建筑外形特别,在现存的台山庙宇中少见。据该村谭氏村民介绍,村公祠在“文革”拆毁后,也一直没重建。文武庙的建筑看起来像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格,在民国年间曾经重修过。

消失的“紫霞云雾”曾是台山八景之一

“相传,西华山有神仙,村里的老人小时候就会跟我们讲,以前有个小孩在山上贪玩,刚好遇到神仙在下棋,就站在旁边看,看了一会村里已过去十多年。”而河北西华山上的“紫霞云雾”是村里谭氏代代相传的美话。解放前山上的河道没改道前,每当黄昏时可见紫雾环绕的现象,直到入夜才消失。曾是台山八景之一,如今已消失。

西华山上的医灵寺已于2002年重建,医灵寺是谭氏祖先为了纪念药王所修的寺庙,城北的谭氏都会前往祭拜,以求健康。旧医灵寺的门联、牌匾均被保留了下来。根据上面的记载,医灵寺建于光绪7年。旧医灵寺内有老榕树,现在紫霞公园内。据谭氏村民称,此树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台城圆山村附近,保留着较多的谭氏踪迹,如圆山圩、谭氏公祠、潮盛村等。在圆山圩内,有西华路、紫霞路,就是台城谭氏起源地(现河北地区)“西华山”、“紫霞云雾”中得名。

拆掉的谭氏宗祠正筹备重建

在圆山地区,据史料记载,谭氏十七世祖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创建潮盛村刍型,由他的儿孙们于民国四年详细规划,用了20多年时间建成现在的潮盛、潮阳、潮安三条自然村、昌蕃学校和扩建了的圆山圩。整齐划一的谭氏潮盛村,当年规划建筑268座,现存180多座,清一色青砖瓦房,有传统的三开两进结构和新式的居庐结构。可以想象,当年谭氏乃是城北的大户人家。

据台城步行街内谭宅的后人谭广雄介绍,目前台山谭氏正在筹建台山谭氏宗祠。“谭氏曾在台城有大宗祠,之前拆了建有博物馆,后来因为城市发展完全被拆。我们(谭氏宗亲)都认为非常可惜,让人痛心。”很多海内外乡亲希望能还原宗祠,以备以后回家寻根。“现在回来,连寻根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很多谭氏出外就不想再回来了。”有了谭氏大宗祠后,会吸引谭氏华侨回乡,为家乡和在外谭氏牵上回家线。

宗族物志

圆山圩:西方集市格局58栋骑楼完好

位于台城城西3公里的圆山村委会内,圆山圩是台山侨圩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北面临台城河雷公潭段,是西方“集市市场”格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共4墩,设4条街道,分别为南北走向的圆山路、紫霞路,东西走向的玉书路、西华路,每墩之间留有空地作出入口,中间为农贸市场。现在已是人去楼空,保存完好的骑楼有58栋,沙基面也是原貌保留,是台山原汁原味的民国风味乡村桥圩。

“这里以前卖什么的都有得卖呢,有卖布的、卖衣服的、卖肥料的、卖吃的……可热闹了。”60多岁的朱女士嫁到圆山来已经40多年了,目前住在圆山圩骑楼里,她住的骑楼以前也是商铺。“以前是卖肥料的。”而住在她对面的谭汕,就是谭氏后人,以前他住的这幢骑楼也是商铺,可是已经有10多年没做商铺了。

从谭汕家中看到,一楼是宽阔的店面设计,主人的住宿在二楼。虽然骑楼已经老旧,但是墙面看起来仍然结实。曾有多个影视剧组到这里取景、拍摄。

昌蕃学校: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华侨建筑

友恭谭公祠(又名昌蕃学校),坐落在圆山侨圩的南侧,是台山民国时期华侨捐资办学的一百多座侨捐学校之一,爱奥尼亚叠柱立面,红、绿、淡黄的色调,是一座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华侨建筑。根据史料记载,友恭谭公祠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昌蕃学校置业会”,正式开始办学。现在昌蕃学校保存较为完好,立面仍然清晰,不过已租给工厂辟为工人宿舍。

育英中学:台山最古老的侨校之一

台山育英中学是谭氏创办的学校,为台山市最古老的侨校之一。其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台山城谭氏学校,校址在台城龙藏里即台城环城西路。1935年,谭毓之、谭卓楼、谭炳华等人发动谭氏海内外宗亲集资扩建校舍,改名为私立谭氏育英初级中学。1952至1984年夏停办。1984年秋,旅港、旅美乡亲谭融和、谭健湛、谭永昌、谭荣杰等宗亲及美国纽约昭伦公所、香港白水谭氏同乡会、文章会先后筹集港币20万元复办,易名为台山育英中学。

2006年9月新校区落成使用,位于台城白水村委会游鱼村八家洞,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按照省级示范学校标准配备,总投资近3000万元,可容纳2500多名学生同时就读,是目前台山市规模最大的初中之一。

宗族风俗

村村搭灯寮大年初十开灯

“这是一个已经失传的习俗。”据谭广雄介绍,在台城城北,特别是谭氏聚居地,每年的大年初十,都会有开灯的传统。怎么进行开灯呢?每年春节后,村里就会搭起灯寮,灯寮有约2米高,灯寮上会挂满灯盏,到大年初十的晚上,全村男女老少会聚在一起进行“开灯”。开灯仪式很简单,不会有歌舞。

“我那个时候还小,具体要怎么做,我也不知道,只记得那个时候喜欢在那里玩,因为人多。”谭广雄说,到他懂事的时候,开灯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据其回忆,灯寮有一间茅屋大小,他们村一般会持续到正月二十熄灯,而附近一些村子点灯时间也在5-10天之间。

宗族往事

谭氏办报:先后办三份侨报

台山历史上出版过《谭氏自治杂志》、《青年策进会季刊》和《光裕月刊》等三份侨报,开办过《台山日报》和《南华日报》两份报纸,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记录台山历史前进的步伐。

《南华日报》,报头名称“南华报”,同时在报纸上方标注“台山南华日报”,是台山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报纸,创刊于1930年,1949年10月21日终刊。社长谭蔚亭,编辑主任先为谭士彪,后为谭焯生。社址在台城台西路20号,后迁县前路47路。目前,台山市档案局仍存有1939年到1949年的《南华日报》。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报道抗日消息,发表社论激励民众救亡。

《台山光裕月刊》:集体家书

《台山光裕月刊》的前身是《台山谭氏自治杂志》,创刊于1917年,抗战前改为现名。抗日战争前期,改名为“台山光裕月刊”,曾遭三次停刊复刊。一次在抗日期间,一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次在“文革”期间。1982年第三次复刊至今。现每年坚持出版二至三期,每期页数根据内容而定(不少于40页),每期发行量为二千份,邮寄美国、加拿大、澳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及国内各地侨眷乡亲,海外发行量占60%.它是台山谭族对外发行的“集体家书”。

名人谱

尤今(谭幼今,1950年—至今):新加坡首届“新华文学奖”唯一获奖者

原名谭幼今,新加坡著名华人作家,祖籍台城白水村委会大岭厚村,1950年10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怡保镇。先后在新加坡、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出版了136多部书,代表作有小说《玲珑人生》、《七彩人生》,散文集《灯影内的人生》、《方格子里的世界》,1991年成为新加坡首届“新华文学奖”唯一得主,是新加坡文学奖的最高荣誉。1995年3月尤金曾回家乡台山白水故居寻根问祖,带走故居被熏黑的瓦片,圆了还乡梦。

谭伯源(1949年—至今):现任澳门财政司司长

祖籍台山,1970年起从事商业,出任经济财政司司长前曾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澳门付货人协会理事长、澳门厂商联合会副理事长、澳门中华总商会会董、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1998年8月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第一届经济财政司司长,之后的2004年12月和2009年11月23日先后获得两次连任。

谭浩强(1934年—):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

祖籍台山台城白水乡,清华大学教授、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著作有《B A SI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C /C ++程序设计教程》等。他编著的计算机科技著作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20年来,他独编计算机著作130种、主编250种,共计380种,是编著科技著作最多的人;其参与编著和主编的书发行量超过4400万册,居全国同类书之首,目前全国平均每30个人就拥有一本他编著或主编的书;与人同著《BA SIC语言》发行1200多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纪录。

采写:南都记者王景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58386邮件:ts686@126.com

历史文化 - 台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_so米直播